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关注的食品安全真安全吗其实你早已经 [复制链接]

1#

近几年来频繁的听说各种老年病年轻化,什么十几岁的糖尿病患者,二十五岁的冠心病,二十八岁的脑梗,三十二岁的开车猝死。包括最近PDD的猝死女员工,貌似岁数也不大。这些问题的频发让很多人都归咎到了不正常的生活规律和高强度的工作上,成了过劳死的代名词。

小编认为未必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仅仅是一小部分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是“食品安全”造成的。你可以躲开工作在家休息,你可以锻炼身体调整作息,但是你永远少不了的就是一日三餐。

小编最近跟一个行业老前辈大A一起出差,大A可是咨询圈和营销策划圈子的多年老鸟了,从九十年代就在这个行业里打滚。聊起来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大A的一句话让小编感慨颇深,他说:在这个圈子里久了,看见过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只能是看破不说破,真要是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去生活,那就彻底没法生活了。

这个观点小编深感赞同,策划做久了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策划做多了,多少都知道些各个行业的内幕。

简单整理几个大A描述的经历和小编自己经历,不管各位信与不信权且当做故事看吧。

故事一

大A曾经做过一个大卖场的营销策划,他告诉小编说,大卖场为了控制自己的损耗率,直接拿临期或者过期的生鲜产品加工成熟食,凉菜二次销售。小编觉得很正常啊,卖不掉做成熟食继续销售呗,这个很早就听说过。后来大A说,熟食卖不掉还有三次销售,三次销售还卖不掉还有四次销售你信不信?

比如说一个鸡腿,生的卖不了有味道了。就拿佐料腌上,卖腌制品。腌制品卖不掉,就卤上卖卤制品。卤制品卖不掉,裹上面包糠卖炸制品。最后实在卖不掉了,有专业回收的人收走了据说是做狗粮猫粮了,到底做了什么咱也不清楚。大A说的这例子可能略有夸张,但是小编相信绝对会有卖场这么干。

你说作为消费者你买了不知道做了多少遍的一个鸡腿回家吃,能有好处?

故事二

小编做过一个粉条生产企业的项目,这企业还是某大火锅餐饮的供货商。按理说能做某火锅的供货商应该是很严格的执行标准了,实际呢?

参观生产线的时候,很多断掉的粉条掉到流水线下面的废水池里,这些碎的粉条叫做“水捞粉”,会有专人回收,最终流向餐饮市场做了包子馅饺子馅添加物。

干粉晾制时候碎掉的渣滓,从地下扫起来堆在一起,那叫一个脏啊,石头沙子头发混在一起,据说会卖给膨化食品厂做膨化食品。

剩下的品相最好的才会供应给某火锅餐饮,品相一般的装包装袋流向流通批发市场。

你说你吃了掺了这样粉的肉包子、水饺、膨化食品,能有好处?

故事三

大A过去有个酒水客户,当年高峰的时候每年的销售额十几个亿,经销商的卡车到厂里拉酒得排队,得给看门的送礼才能给往队伍前面排。

你想想一个地方县城的小酒厂能有多高的产能?别忘了酒是粮食酿造的,十几个亿的酒水得需要多少粮食,多大地方,多长的时间发酵酿造?这些酒都是哪里来的?都是四川拉过来的整车的酒精临时勾兑以后灌装的。

虽然这企业后来把自己给作的半死不活了,那现在也没死,还坚挺的活着,还有几千万的销售额。

你说你喝的酒有多少是酒精勾兑的?喝多了能有好处?

故事四

小编写过一篇关于大米的文章,当年曾经暗访过不少米厂,用的都是陈化粮加上进口的低端越南米、印度米。

块八毛一斤的进口米加上陈化粮,再加上一小部分香米,混在一起一抛光,出来的米那漂亮,淡淡的油香味,颗颗晶莹剔透。

你说你常年吃这样的米对身体能有好处么?

大米加工还衍生出另外一个行业,蜂蜜,想不到吧。筛米的时候筛出来的碎米都哪里去了?一部分做了米粉卖到流通市场米粉店消费了。还有一部分劣质的直接加工成淀粉糖,卖给蜂蜜加工厂了,一罐子蜂蜜加三分之二以上的淀粉糖那都是有良心的企业。

你说看着挺划算大几十块买来的“纯野生蜂蜜”里面都是淀粉糖,吃了能有好处?

大A接触过一个做休闲食品的企业,专门给网上爆火的某零食品牌代工生产坚果类产品,整仓库的原材料因为保管不善霉变,稍微处理处理就直接加班加点上线生产。

出来的产品本身质量就有问题,又经过二次运输仓储,网上卖出去到消费者手里能不变质?

本身这品牌就没有加工厂纯网销型企业,最近几年才开始建设线下渠道,所有产品全部是贴牌产品,线上营销成本越来越高,线下自建渠道也需要大量投入,产品毛利率越来越低,只能压榨上游代工厂家,把厂家的利润往出挤,厂家利润挤多了,那产品品质自然就下来了。

最终爆出各种“食品安全”的各类问题,继而产生一系列影响。

更何况这还是有良心的企业,无良的零食作坊更多。

你吃多了这样的零食能对身体有啥好处?

小编曾经自己做过商贸公司,当时代理的就是某品牌的果汁产品,订货的时候厂家很直言不讳的问:你是要含果汁的产品?还是不含果汁的产品?

小编问有什么区别?回答:口感没区别,一种是专业的师傅用添加剂调配出来的,一种是加了以少部分纯果汁的。两种产品包装一样,区别就是价格不同,保质期不一样。加了果汁的产品保质期只有90天,不加果汁的产品保质期一年。

行业内基本都这么操作的,反正短时间喝不坏,时间长了谁也不知道。即便你喝5年喝出问题了,谁能往平时喝的饮料上联想?

你说这样的饮料你还时不时地买了喝,能对身体有好处么?

小编跟大A聊天说起来,那就别吃别喝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隐患”,只是有大有小罢了。说着说着大A就掏出包辣条撕开边吃边问小编,你说这玩意安全么?小编无语。

大A总结了一下:

实际上食品不安全已经很久了,几十年、大几十年都过去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消费者,身体素质肯定是逐代下降,尤其是近年来愈演愈烈。九零后、零零后大部分是吃垃圾食品长大的,长期隐患埋在身体里,出现老年病年轻化这不是必然趋势么?你们这代人从出生起就已经是“高危人群”了。大品牌、大企业的产品还说得过去,小品牌、小企业、小作坊真心的没谱,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你得吃喝拉撒,得活着啊。学学我,别拿他当回事儿就好了,我们家吃东西从来长期吃同一个品牌的产品,连洗化用品也不长时间用一个品牌,都是隔三差五换换牌子换换品种。咱讲话,中*也别可着一种来,换着花样中*会好点。

听着大A的话,小编默默无语,这看似玩笑的话可能也是作为消费者无能为力情况下自嘲般的自我开解吧……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网络,不能作为学术用途,仅供参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