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北棉花奶奶21年走过10次农艺长征 [复制链接]

1#

湖北“棉花奶奶”:21年走过10次“农艺长征”


摘要:  相关报道  枝江高级农艺师李文英:"棉花奶奶"田间义务护棉21年  楚天都市报 唐宜贵 谈海亮 摄影胡九思  图为:传授种棉经验  图为:田间现场指导  图为:一辈子奔走在田间地头  是什么力量,让她一个城里姑娘义无反顾地爱上农村、农业?  农民说,我们太需要技术了。  像所有棉农一样,退休高级农艺师、78岁高龄的李文英喜上心头。


相关报道


枝江高级农艺师李文英:"棉花奶奶"田间义务护棉21年


楚天都市报 唐宜贵 谈海亮 摄影胡九思


图为:传授种棉经验


图为:田间现场指导


图为:一辈子奔走在田间地头


是什么力量,让她一个城里姑娘义无反顾地爱上农村、农业?


是什么力量,让她在退休后的21年时间里,终日奔走田野为农民服务?


她说,我放不下做了一辈子的专业。


农民说,我们太需要技术了。


昨日凌晨,一场期盼已久的雨浇向枝江。


像所有棉农一样,退休高级农艺师、78岁高龄的李文英喜上心头。天刚刚亮,她就踏着泥泞,来到长江中心岛上的百里洲镇八亩滩村的田头,查看棉农抗旱保苗。


驼着背,李文英在泥泞中一扭一滑。从家里,到田间地头,她退休21年来从没间断,每天都与棉农们在一起。


一部电影让武汉姑娘爱上农


从小生活在汉口南京路的李文英,说一口地道的武汉话,快捷响亮。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姑娘,却偏偏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不解之缘。李文英说,这与她上高中时看过的前苏联电影《米丘林》有关。


电影主人公米丘林是一位生物学家,为了在全国平衡发展一种果树品种,他尝试着将北方寒冷的果树,通过人工驯化,移栽到温暖的南方。历经一次次失败,终于获得成功。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李文英,她立志做米丘林这样有作为的人。


1953年,李文英参加了高考。到底报什么专业?虽说她心中的梦想很多,想当科学家、当老师、当医生,但米丘林的形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她在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当年9月,她心想事成。


她说:说起来很好笑,入大学前,我连韭菜小麦都分不清,更不用说棉花大豆,病虫土壤。


她说:我是带着朦胧的梦想进入大学的。


大学四年,与农字打交道,一切是那么的神奇和新鲜,李文英越学越爱那个“农”字。


大学毕业后,李文英来到当时的宜昌地区农业局,先后从事技术、教学、科研,每一项工作都与“农”字打交道。


随着经验丰富与技术不断成熟,1972年,她被派到枝江百里洲县棉花粮种场从事技术工作。


10年磨一剑 育成抗病品种


从县城来到农村,从丈夫的身旁来到举目无亲的岛上,李文英没有犹豫。


百里洲是长江上的一个岛,岛上有农民10万人,这里一马平川,主产棉花。将提着的一个箱子扔进宿舍,李文英奔向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防虫治虫。


日复一日,平淡之中,李文英并没有懈怠,她发现当地的棉花产量迟迟上不去。通过研究分析,她认为枯*病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和结果。


看到棉花经常枯*,一些棉农十分着急,提着药桶天天给棉花打药。可就是这样,枯*病也没得到缓解,反而是棉花死得更快。李文英立即叫停这种防病方法。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治好枯*病呢?李文英找来大量棉花理论书籍研究,并从1978年开始选育。夜以继日,历时10年之久,她成功选育了“鄂枝03”棉种。经省农业部门专家学者鉴定,确定此品种是抗枯*病的优质品种。1989年起,向宜都、枝江等全省8个县推广栽种。一年时间,推广栽种了4万多亩,棉花皮棉产量由过去的70多斤,增长到120多斤。


李文英说:“在百里洲农村的14年,是我事业的*金时段。”“鄂枝03”棉种,后来在全省全国大面积推广。


退休21年 自掏10万余元“农业补贴”


如果说,在枝江农业局系统里在职工作的31年,李文英所做的一切均是她的本职工作,那么,在退休后至今的21年里,她为“三农”倾尽全力的无私奉献,则令人动容。


从百里洲镇调回市农业局后,李文英做了6年的农业培训工作,直到1990年才正式退休。按理说,她本可和老伴一起好好享受晚年,弥补年青时夫妻长年分居的遗憾。可是,她却放不下干了一辈子的农技专业。


退休当年,李文英便找到枝江市城区附近的白家岗村,免费为当地农民传授农作物栽培技术,并引进棉花和果树新品种。


该村七组一名周姓村民家经济非常困难,李文英便自掏腰包,买来种子、化肥和农药给周家送去。这种完全出自个人的“农业补贴”,此后竟成为一种习惯。看到村里还有其他困难户也面临同样困境,她干脆找到枝江县植保站,由她担保,将站里的肥料先赊给农民,待农民们在棉花和果树收获后再付钱。


为了让农民们抓住时节抗病抗虫,她还开始自掏腰包,编写农业病虫害情报,每个月打印出一到二期,每期两页纸,然后复印数百、上千份,一 一发放给农民。最新的一期已经印好,并发放到了几个村。“还有百里洲镇没有送到,这两天一定要送去。”在昨日采访时,她反复向念叨。21年来,她总计发放6万多张农业情报。


枝江市一位官员前两天帮她粗略地算了一笔账,退休21年来,包括下乡的车费,她自掏的“农业补贴”累计高达10万余元。


为“三农”,李文英非常慷慨,但对自己,她却非常抠门。平时几乎不吃荤菜,几件略好的衣服,是在武汉的几个妹妹送给她的;一双胶鞋,一个大布包,一顶草帽,便是最常见的行头。“只要内心富足,穿什么衣服都一样;如果自己是个大草包,穿得再光鲜也没用。”她说。


21年走过10次“农艺长征”


2005年,丈夫罹患癌症,但他一直瞒着李文英。等她得知真相后才3天,相濡以沫40余载的丈夫便撒手人寰。


丈夫的去世,几乎击垮了她。这对大学同班同学,从浪漫的校园恋情走到婚姻殿堂,40多年来,两人既是生活上亲昵的伙伴,又是事业上的同志。“他一直默默支持我,像一棵大树般在身边支撑着我。忽然,这棵树倒了,我感觉天都快塌了。”李文英的眼泪忽地落下了,哭得不能自已。


悲伤持续了几个月后,李文英还是收拾东西走向了田野,她仍然放不下那些青苗、那些泥土。和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只有行走在田间地头,才能感到快乐。


2009年5月18日,在董市镇四合村一组的一次下乡时,李文英险遭意外丧命。当天,她在村民潘传民家的油菜肥料示范田里做完调查和记录,返回时一不小心,跌入一米多深的水坑中。当时四周无人,身高不足1.5米的她抓着水坑旁的茅草,挣扎了十几分钟总算爬上来,捡回了一条命。“我真的被吓坏了,很怕,之后有3天不敢再下乡了。”这次遇险后,李文英花200元买了个旧。


儿女心疼她,熟悉的人担心她,纷纷劝她不要再下乡了,可她就是停不下来。“一来,我是放不下自己做了一辈子的专业,浪费了所学专业实在可惜;二来,农民们说太需要技术了。”


因为不会骑自行车,下乡时李文英大量时间靠步行。枝江市市委的一位干部在估算后告诉:“退休至今的21年里,她下乡的里程数相当于10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让李文英高兴的是,她的“长征”没有白走,苦没有白受,因为农民们一直没有忘记她。


今年4月21日,百里洲镇的一个农资商店老板托人找到李文英,邀请她去洲上给大伙讲农业技术课。一个上午,她一刻不停地讲了整整3小时,前来听课的农民,也从四、五个增加到结束时的50多个。


我们采访时,她反复提到这堂令她骄傲的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