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宜宾菜是个伪概念。
它不像川菜、粤菜、湘菜,以省级单位为计,形成的菜系。也不像是自贡菜,结胎于川菜,以河帮为支撑,以盐帮为族群。
它就是会出现在宜宾人日常饭桌上的菜。出自宜宾人之手,有宜宾当地对于美食的独特审美与智慧。
南南君是我的朋友,宜宾江安人。每次提到她的家乡,她总说:哎呀,江安没啥子特色,你看人家南溪,至少还有个豆腐干儿出名嘛!
但
南南君对美食却很有自己的见解。我问她,生活在成都那么久,吃不吃火锅、烧烤?吃不吃面?
她说,对于她这个宜宾人来说,这三大类,就是成都的美食荒漠。
偶然间发现一间打着宜宾招牌的店,风评还不错。于是我带着这位嘴很刁的宜宾朋友,冲了。
白天的抚琴,空气里依旧弥漫着隔夜都还未曾消散的烧烤味。角落里的小推车们怏怏睡去,只有火锅粉、烤冷面、大鱿鱼几个大字,能零星唤起那些冻结在晚间的记忆。
脱去烟火霓虹的外衣,它又成了记忆中的那个小区。
上一次路过,是去吃夺夺粉。原本都走过了,又回过头来看了一眼:临江苑。第一反应是改造后的小区名,一看有饭桌,饭桌上还有菜,又下意识地觉得,它是个农家乐。
仔细一想,成都一环路边上,哪里来的农家乐?埋头一搜,哦,原来是个馆子。特色是宜宾爆炒。
中午十二点半,
南南君比我先到一脚,她说她不敢确定就是这家,因为它看起来太不像是一家普通的餐馆了。
临江苑确实是个苑。一步之遥是家火锅店,再多走两步,便是大名鼎鼎的“抚琴第一烤”。前头倒个拐,还有卖成“抚琴地头蛇”的牛杂火锅……
这个阵势,让我疑惑:这家宜宾爆炒,卖得起走不哦?
从门口往里头走,一路上都是桌子板凳,就是不见有客落座。服务员小哥把我们领进包间,进门时抬头一看:金沙江。
隔壁子是岷江、长江,再那边是李庄和蜀南竹海……“你看你看,到宜宾了。”
中午生意本来就秋,恰逢春雨绵绵,更秋。服务员递过菜单,我让
南南君全权做主。
她一边接过菜单一边像算命一样地念叨:火爆……仔姜……生爆……烧鸭子……烧脑花。
脱口而出的,尽是宜宾特色。最后拍板:火爆牛半壮,仔姜烧鸭,再来一个南溪肉片汤。两个人,紧够了。
我问
南南君,宜宾菜是不是跟自贡菜有点像?她说是,也不尽然是。
比如自贡人爱用仔姜、小米椒,宜宾人也爱用。但自贡人通常是仔姜丝、小米椒碎,而宜宾却是仔姜片,小米椒段。而且宜宾菜不得自贡菜那么舍得搁油。
我说那宜宾菜就是下手不得那么重的自贡菜嘛!
南南君没有往下接,她只说宜宾菜和重庆菜更类似,沿江城市嘛,系数江湖。
最先上桌的是牛半壮。多远,就看到堆砌成小山一样的干海椒丝,海椒丛中掩着几根牛肉丝。
半壮,就是半肥瘦的肉。这牛半壮实则瘦比肥多。肉丝跑过油,但火候把控精准,所以吃起来脆中带弹,香而不腻。
这种菜,就是要挑起挑起吃,然后你会发现,越挑越好吃。
南南君浅尝一口,我问她如何,她只说了两个字:尚可。
然后她又补充:好吃-可以-还行-一般-不好吃。这五个档次,我觉得它算一般。
对于我这个嗜辣成性的成都人来说,这盘火爆牛半壮简直太好吃了。
南南君评价一般,意思就是总差点啥子。
差的可能是宜宾人的家常。
南南君说,通常宜宾以外的人见状,第一眼就会被这成堆成摞的海椒山吸引,第一口味道不差,也就喜欢上了。
而对于宜宾本地人来说,它只能算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专门改良出来的一道菜。味道确实有点宜宾味道,但却无法追溯到宜宾人的饭桌。
正说着,仔姜烧鸭来了。
看着比自贡菜的鲜椒系列暗了一个色号,闻着也并没有一股子鲜辣直冲鼻腔。上桌放定后,这仔姜烧鸭方才缓缓就着汤色,顺着热气,鸭肉伴着仔姜,阵阵飘香。
南南君捻了一坨鸭子,就了一口仔姜。这仔姜对于她来说,是配菜而非佐料。鸭肉绵延在口时,咬一口仔姜,馥郁之中更添一丝辛香。
她说这个就是宜宾人典型的烧菜。这种烧,和成都人的烧肉烧排骨不太一样。须得先炒香,然后再加水,最好是啤酒。
五个档次的打分,
南南君为这仔姜烧鸭举牌:可以。丢分项在于:鸭肉的腥味没有去够。
我倒是觉得,味道是好吃的味道,但鸭肉烧得过于硬肘了些,嚼起来费劲。店长
小雷一听,马上解释:宜宾人的鸭子就是烧得硬,我们都用的是土鸭子。小雷是仁寿的。他说上次他们烧鹅也是,他觉得根本咬不动。但宜宾老板儿和宜宾厨师就觉得,刚好。南南君说,如果是在屋头吃,这道菜绝对逃不过“第二天拿来下面”的宿命。只消煮二两韭菜叶子,滤干,泡进这汤汁,静置了一夜的鲜香麻辣便会在这清水挂面上重获新生。
南溪肉片汤大抵算着辣味差不多下肚上头的时机,悄然而至。汤头清亮,不见油珠珠儿漂浮,瘦肉白嫩,不见淀粉附着。
南南君舀起肉片给我介绍,说这个肉片汤其实类似于成都的滑肉汤。两种汤的肉都要裹淀粉,眼前这肉裹得恰到好处,有粉胜无粉。
然后她捻起一小撮菜连连点头,她说这是宜宾那边的“盐菜”。不是酸菜也不是芽菜,就是“盐菜”,是这肉片汤的灵魂所在。
我赶忙尝了一口,清爽的白汤打底,肉味慢慢入口,最后一丝腌制过的酸咸从这盐菜的肌理中钻出,惊艳了。
我说我不爱吃猪肉,也不喜滑肉汤。但这南溪肉片汤却实在好味。我俩就这样一碗接一碗,一夹接一夹,没一会儿,汤便见了底。
因为嘴刁,
南南君不轻易褒奖。一席午饭,全程我没听到过一句“好吃”“好好吃”。
几碗南溪肉片汤下肚,这位宜宾朋友的聊天定位方才不由自主地往宜宾偏移,时间轴上的刻度,也渐渐拨回了从前,她小时候。
南南君说她妈妈做得一手好菜。
生爆肥肠
折耳根拌青菜苔
小时候,妈妈就会做各种粑:清明前后收了清明草(艾草),就做“清明粑”;夏天收了玉米,就用玉米汁混了面粉,拿玉米叶子包起,做玉米粑。
过年不是吃汤圆也不是吃饺子,要吃猪儿粑。除此之外,还有黄粑。
南南君说她们当地人最爱吃“富油猪儿粑”,顾名思义,一口流油。
然后她跟我讲起了宜宾人经常拿来煮汤的筠连粉条。“不粗不细,嗦起来又滑又爽口。啧,只有筠连粉条吃起才有这种感觉。”
吃完碗里最后一片肉,
南南君说她来时看这家店在美食软件上只有3.9分,她觉得有失公允。就今天这两菜一汤的水平和味道,起码也能打4.3。
结账时,我问店长
小雷,哪个是老板。他斜了斜眼睛,背坐一位中长发的女人正在交代经营事项。语气严肃低沉。
话毕,她便冒着小雨往苑外小跑。她是这家店的老板儿,宜宾翠屏人,姓黎。
小雷说,黎老板儿很早就来成都发展了,这临江苑是去年才开的,虽说周围吃的不少竞争不小,但生意还不错。
除了我们点的这几样特色之外,他推荐我下次来吃鼻筋和高县土火锅。一边说,一边领我走出包间外。
他指着房梁上挂的风干肉说,这些都是他们厨师做的。有客人爱吃,就干脆买了放到他们这儿,每次来,还要按名字取点儿出来,给这些人现煮。
包间对面是一个功夫茶台,茶台边的几盆花开得正盛。茶台背后有一棵万年青。它一路向上攀援而生,枝丫还未添新绿。看得出来,这黎老板儿在生意之外,还颇有几分雅兴。
小雷说,今年餐饮市场回暖,他们准备再把宜宾的特色陆续搬进这苑中。比如宜宾的面,目前已经可以开吃了。著名的燃面、口蘑、肥肠,应有尽有。
下一步,他们还要卖宜宾的烧烤。敢在“抚琴第一烤”眼皮子底下卖的烧烤,味道应该都不会太差。
临走,我问
南南君,成都到底有没有地道的宜宾味道?她只说,这家店,她下次还会带朋友来的。
算,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