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多数大肠癌是由肠道息肉演化而来的,避免肠癌高发,预防肠道息肉很关键。下面就针对肠道息肉为什么发生,哪些人是高危人群等问题,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何为大肠息肉?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发生的部位之一。息肉就是多长出来的一小块“赘肉”,其本质是一个增生组织的团块。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洁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地更新脱落。若局部受到了损伤或刺激,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肠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肠道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糜烂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虽然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大肠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诱发癌变,宜及时治疗。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故又称癌前息肉,有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而绒毛状腺瘤最易癌变。一般人的大肠息肉大多是这种癌前息肉。在临床上经结肠镜摘除的息肉,其病理检查大多是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也就是说向结肠癌变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有些甚至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与癌十分接近或就是早期癌了。二、发生肠息肉的原因有哪些?发生肠息肉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并不低,在50岁以上的人群里,大约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这种癌前息肉。三、肠息肉的高危人群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2.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3.年龄大于50岁;4.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对于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定期肠镜检查尤其重要!结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时,应该及时予以内镜下切除,由此可阻止息肉癌变。
肠息肉切除后,如果上述原因没有改变,仍会再生息肉,因此肠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并且应尽力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以期减少肠息肉的复发。
图文丨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医院
源于北京/专业典范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