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结肠息肉不算病,真的不用管吗 [复制链接]

1#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肠粘膜凸向肠腔内的一种局限性隆起的赘生物。凡从结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其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多无症状,但癌变后就可能就出现症状了。其主要通过肠镜检查发现。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肠道里多了那几块肉,要不要处理掉呢?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吃得多了,蔬菜水果却吃得少了;烟抽的多了,酒喝得多了,锻炼却少了,容易得的肿瘤也多了。比如,肠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高。

肠癌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经过好多年。肠癌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据不完全统计,约95%的肠癌都是从息肉演变来的。原来息肉就是大部分肠癌的“元凶”!

美国以前肠癌非常多,但最近10年居然新出现的肠癌比原来少了30%,他们做了什么呢?就是让更多的人做肠镜,发现肠镜后把息肉切掉,原来这就是预防肠癌发生的最好方法啊!

方法都教给你了,为什么你还是不愿意体检做个肠镜?等你都大便有血、人瘦了,发现的可能就不是息肉了。世上有一种药是没有的——后悔药。“生与死,可能就是一次肠镜的距离!”——这是我们消化内科、内镜中心于洪波主任常常说的一句话,所以,体检做个肠镜,发现肠息肉及时切除掉,是预防肠癌最好的方法!

哪些息肉容易变癌?

虽然说,肠息肉是肠癌的“元凶”,但也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容易变癌的。请记住容易变癌的息肉的名字叫: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包括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这三种。息肉容不容易变癌,就看息肉的病理结果、大小和有几个息肉。根据这个,息肉变癌的危险性是不同的:

低危险:1-2个;小于1cm的管状腺瘤;增生性息肉。

高危险:3个及以上;大于1cm的管状腺瘤;绒毛腺瘤或者管状绒毛腺瘤腺瘤;病理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对于低危险的,你可以放点心;对于高危险的,一定不能放过他们,也许哪一天他们就变癌了。

相信在看完了本期我们的推送后,广大朋友们也对结肠息肉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医院消化内科为您的消化道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消化内科介绍

一、科室基本情况:

医院消化内科现有医护人员29,其中医生10人、护士19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学科带头人于洪波主任于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专业硕士,锦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医院重点学科消化内科工作2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和内镜诊疗经验,曾多次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全*和大连市课题。

二、科室开展业务介绍:

1.特色疾病诊疗:

门诊方面开设胃肠道早癌筛查、肝病、胃食管反流病、便秘等亚专科特色门诊。病房特色诊疗方面包括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肝硬化、重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及农药(百草枯、有机磷等)中*的特色治疗。

2.消化内镜诊疗:

开展常规胃肠镜、无痛胃肠镜、超细鼻胃镜、超声内镜EUS、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检查以外,同步开展消化道早癌的胃肠镜精查(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消化道狭窄球囊扩张术、胃肠道支架置入术、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内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内镜下止血术、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胆总管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ENBD)、胆胰管支架置入术等内镜下微创治疗。

3.功能性胃肠疾病诊疗:

开展全套上、下消化道功能及动力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及治疗项目。包括食管压力测定、24小时pH阻抗监测、肛门直肠测压、胃肠电图等检查及胃肠起搏、生物反馈治疗。

4.放射介入诊疗:

开展肝癌的栓塞及化疗药物灌注术(TACE)、梗阻性*疸的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外引流术(PTCD)引流术及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

医院消化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秉承"杏林撷英、厚德载医‘’的建院理念,坚持以"呵护胃肠、关爱健康"做为科室宗旨,更好的为庄河地区百姓服好务。

“呵护胃肠,关爱健康”。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