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体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79.html49岁的z先生,近半月来大便一直不正常,性状较前变细,有时比较黏,不容易被水冲走,还伴有轻微腹痛。
起初z先生并未在意,甚至有点讳疾忌医,医院就诊。妻子看他半月来一直未见好转,并且z先生的父亲就有肠癌手术史,焦急万分……
在家人的劝说下,z先生来院做了肠镜检查,发现了多枚息肉。
医院消化科的华杰主任常驻我院,z先生家人便慕名前来求医。
华主任采用肠镜下的EMR术为z先生切除了结肠多发息肉,术后病理结果让家人大惊失色:其中一枚息肉已经是中分化腺癌,侵犯粘膜肌层,其他也有多处中、重度异型增生。
经过院内胃肠肿瘤MDT团队讨论,认为患者一枚息肉是中分化腺癌,虽然局限于粘膜肌层,但是患者有结肠癌家族史,而且患者有多发息肉还有多处不典型增生,建议追加根治性手术。
消化科医师感叹,若是早行肠镜一年,也许就能避免癌变的发生。
无独有偶
据媒体报道,好莱坞著名影星威尔·史密斯,体检做肠镜曾发现结肠息肉,切除后做病理,确认是癌前病变。威尔·史密斯规律运动、饮食健康,过往也没有大便出血等异常,但腺瘤性息肉已悄然潜伏。
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但结直肠癌又是最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5位。
肠道息肉是如何转变成肠癌的?
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肿瘤病灶侵犯越深,则5年、10年生存率也就越低。
所以临床上一经发现结肠息肉,大都需要切除以绝后患。我院结肠息肉摘除方式主要有APC灼烧、电凝电切术、EMR\ESD等。
什么人患肠癌风险比较大?
太多病例告诉我们,早期筛查能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率、治愈率,并降低死亡率。肠癌既有环境因素,又有遗传因素的作用。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1.年龄50岁;
2.长期烟酒史;
3.肠息肉史;
4.慢性腹泻、便秘、便血史;
5.血吸虫病、阑尾切除史、慢性阑尾炎病史;
6.精神刺激史;
7.家族肠道恶性肿瘤史;
8.长期炎症性肠病史;
9.嗜好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久坐又缺乏运动者。
上述占到一条者,就属高危人群,建议进行筛查。
预防肠癌,该做哪些检查
1大便潜血检查
大便潜血检查是用单克隆免疫试剂检测出大便中有无微量出血,进而间接判断肠内有无出血性病变。
潜血检查需连续3天留取早晨大便行潜血试验,标本取*豆大小的大便即可,检查前及期间不可进食动物血以免造成假阳性。
这种方法最常用,简单易行。
2肠镜检查
大便潜血阳性者需行肠镜检查明确出血点,必要时肠镜中取微量组织进行病理确诊。肠镜的优势在于可观察全结肠,并可做活检和息肉治疗,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肠癌多由肠腺瘤或息肉恶变而来,息肉恶变需5—15年,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筛查过程中发现并摘除就能有效预防癌变。
所以,我们建议,40岁人群每隔3—5年做全面胃肠镜检查;40岁以上合并有早期症状的人群则需要每年做胃肠镜检查。
3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就是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以检查疾病的一种简便易行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准确的直肠指检,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10cm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80%的直肠癌都能被发现;但是对于高位结直肠病变,还需要行肠镜检查。
如何预防大肠癌?
1多吃富含纤维素食品
高纤维素不但有助于促进肠内致癌物质排泄,还可稀释肠腔内致癌物质的浓度。
少吃油煎、烘烤、熏制、腌制食品。
尽量减少经煎、烤处理的红肉(猪、羊、牛等)摄入量。
2积极治疗大肠炎症性疾病
肠道细菌,特别是厌氧菌,对肠癌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比较肯定的癌前病变,一般发病10年后,每10年增加10%—20%的癌变率。
3早期切除大肠息肉样病变
大肠息肉样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等,是与大肠癌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良性病变,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4减少吸烟与酒精摄入
吸烟与大量酒精摄入已经被证实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也是刺激大肠癌基因产生的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好烟酒的摄入量,就能降低癌变的可能性。
5遗传因素
消化道肿瘤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的要提前到40岁甚至35岁做肠镜检查。
6适当运动,减肥
缺乏运动、久坐、肥胖、熬夜被认为是肠癌的高危因素,年轻人尤其要注意,肠癌的年轻化大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我院消化内科是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内镜室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拥有先进的奥林巴斯主机4台,奥林巴斯主机4台,小探头超声内镜1套,各类胃、肠镜、十二指肠镜共40余根。拥有技术精湛的内镜诊治团队,目前有高级职称医师8人。每年完成胃肠镜检查2万余例,各类内镜手术例左右(包括ESD、ERCP、超声胃镜、内镜下止血、胃肠息肉EMR术、食道异物取出术等)。多学科协作诊治(MDT)是一种新型诊疗模式,注重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对每例病人均进行细致的检查评估,针对其病情的个体差异制定最为恰当的诊疗计划。通过MDT讨论,患者获得了个体化、多学科、全方位的方便快捷的高质量诊疗服务,从而保证患者能够最大获益。多项研究表明MDT可以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在杨力院长牵头下,普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多个学科专家联合,开设了我市首个胃肠肿瘤MDT团队,近两年来已服务近名患者,成功为胃肠肿瘤患者制定了最权威、最合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建立标准化随访计划。
文字:戴铭
图片:消化内科网络
编辑:陈时豪
校对:华杰
审核:陆伟芬
邮箱:lysrmyy_y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