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息肉会不会恶变为癌听听医生怎么说he [复制链接]

1#
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www.sjbn.com.cn/fengshang/shangye/20201113/953.html

所谓肠息肉,就是肠道内肠粘膜上发生的隆起性病变(通俗说就是个“肉疙瘩”)。

近年来,由于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不少身体没有症状的朋友,通过体检筛查,发现了藏在自己肠道里的息肉。

其中一些人会对肠道里的“不速之客”十分大度,认为小小息肉问题不大,就跟皮肤上长个瘊子一样,无伤大雅。还有一些人,会在拿到体检报告后吓得腿软,整日提心吊胆,生怕息肉会变成肠癌。

来源:PIXABAY网站

那么肠息肉到底会不会恶变为肠癌?发现肠息肉后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01

肠息肉会恶变为肠癌吗?

医院胃肠外科的副主任医师练磊曾表示,并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比如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通过治疗原发肠道疾病,让炎性刺激消失后,炎性息肉可自行消失。此外错构瘤、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均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一般都不会恶变。但腺瘤性息肉(也叫肿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癌变风险大一些,值得警惕。

在腺瘤性息肉中,不同类型的癌变风险也不太一样。一般来说,息肉存在个头较大、数量较多、结构里的绒毛状成分较多、伴有重度异型增生等风险因素时,恶变风险会相对更高。

不过腺瘤性息肉一般要比肠癌早出现5-10年。所以查出息肉和肠癌是两码事,无需过度紧张,及时规范治疗处理掉就好。

02

如何确定肠息肉良恶性?

据中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周志祥介绍,虽然医生通过内镜下对息肉的形状特征(如带蒂还是扁平、大小、有无出血溃疡等)等信息,可以大致推断息肉的良恶性,但真正能够下定论的“金标准”,仍然是病理活检。

因此在拿到病理活检结果之前,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03

肠息肉是否都要切掉?

虽然很多时候息肉并不会给患者造成明显不适感,但肠道内养着这些没准哪天就会爆炸的“大宝贝”,总是十分膈应人。所以在检出息肉后,医生往往都会建议切除。

不过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这种良性息肉,除非引起了腹泻、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也并不是非切不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检查过程中医生顺便取掉息肉对患者来说,可以减少后面的治疗次数,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这种“一锤子买卖”。

因为有的息肉直接切除出血风险较大,有的患者还正在用抗凝药治疗其他疾病,类似这些情况,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风险再行治疗,这也是为患者安全着想。当然,如果是特别小的息肉,医生判断风险完全可控,往往检查过程中可能就顺手拿掉了。

04

肠息肉切完后如何随访?

根据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美国胃肠协会与美国胃肠内镜学会组成的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USMSTF)推出的《结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的推荐意见》中的内容,小编整理出了其中证据比较靠谱、推荐等级为中等或强推荐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在肠镜准备充分、检出率有保障以及息肉得以完全切除的前提下:

对小于10毫米的管状腺瘤,如果数量为1-2个,7-10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数量为3-4个,3-5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数量为5-10个,3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

对存在大小≥10毫米、绒毛状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三者中任意一项风险因素的腺瘤患者,3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

对分片切除的腺瘤或大于20毫米的无蒂锯齿状息肉(SSP),6个月内重复结肠镜检查。

关于随访间隔,目前国内尚无定论,不过一些专家认为,低危人群(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不伴有其他风险因素)可以考虑切除息肉后,每年做1次肠镜检查。而高危人群(如腺瘤数量多、个头大、伴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绒毛混合型腺瘤等)可以考虑切除息肉后,3-6个月做一次肠镜复查。如果复查结果较好,可以遵医嘱适度延长间隔时间。

05

什么时间应该开始做肠镜?

据美国肠镜检查指南建议,50-75岁的平均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10年做1次肠镜。76岁以上的人,需要咨询医生,明确利弊后再做决定。医院腹膜后肿瘤中心主任罗成华介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比欧美要早不少年,因此起始筛查年龄也应该早一些。由于肠癌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更高,因此这部分人的筛查年龄应更为提前。

06

谁是肠癌高危人群?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的人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的患者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伴有长期便秘或排便习惯改变的人盆腔接受过放疗的人吸烟、饮酒的人有增加肠癌风险的遗传综合征(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的患者也属于肠癌高危人群,但此类患者确诊后,筛查起始时间、筛查间隔以及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差异。总之,通过肠镜查出息肉,并不是什么坏事。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如同拆掉了体内危险的“定时炸弹”,能够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此外,害怕肠镜难受的朋友,还可以选择无痛肠镜。如盛诺一家日本医疗级体检项目中,使用的就是无痛肠镜;而且使用的是镇定剂,而不是麻药,相对来说更加安全。受检者就像就睡了一觉,轻轻松松,醒来就已经完成了检查。盛诺一家日本医疗级体检项目,医院、东京医科齿医院医院合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筛查早期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蛛丝马迹”,避免受检者在两次有效体检周期内,直接查出晚期癌症的可能。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盛诺一家日本医疗级体检,可以扫描下面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好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胃里不舒服,

胃痛、胃胀、恶心,

一去胃镜检查,

竟然发现长了胃息肉。

害怕、紧张、焦虑!

很多人都说,

胃息肉是癌前病变,

那我是不是要得癌了,要死了...

有这些想法的人,

我只能告诉你:你想多了!

什么是胃息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通俗讲,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一块小肉疙瘩。

正常人的胃黏膜表面是光洁平坦的,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更新脱落,非常有序。但是如果局部受到刺激或者损伤,身体修复的“工人”就会加速修复进而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胃的表面就形成了一个隆起。

胃息肉和癌症有啥关系?

很多患者对胃息肉过度紧张,是因为听说胃息肉会发展为胃癌,那么胃息肉和胃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正如患者很多患者所担心的,胃息肉在医学上确实被定义为癌前疾病,但这是指胃息肉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是风险有大有小,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分类来看。

一般而言,胃息肉直径≥1厘米,癌变风险可能会增加,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而息肉的类型对是否癌变有很大的相关性。

其实,胃息肉的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终生。只有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而且也不是%。所以,即使发现了,也大可不必过度紧张。

哪些息肉容易癌变?

1、看息肉的大小

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小于1.0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2cm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cm的癌变率通常为50%。

2、看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3、看息肉的形态

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

4、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

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5、增生性息肉极少恶变

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所以,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哪种类型,是否需要切除。

如何预防长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胃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等。遗传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息肉的发生。

具体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戒烟戒酒,饮食规律,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等;

2.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长期刺激因素;

3.避免滥用胃药,特别是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好医生康复新液温馨提示:体检发现胃息肉,不必过于恐慌,要根据活检的结果及时治疗。胃息肉,没你想的那么可怕!

年第期

版权声明:文章改编自肠胃病,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图片源于网络,侵删。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本期编辑

本期编辑:山药

90后养生系小姐姐,

爱水果,爱蔬菜,

喜欢规律生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