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安桥边锻警魂中山镇派出所ldquo [复制链接]

1#

永安桥边锻警*

——中山镇派出所“和”文化初探

文/刘传启

中山古镇,文韵久矣;警民情深,浓于水也。

看永安桥边,勇猛蓝盾,治邪罪、怨无悔,洒青春;

沐和风细雨,凛然正气,豪苍穹、宁山河,是警*。——题记

(一)水的启示

中山派出所在古老的永安桥边,永安桥下是日夜川流不息的武溪河。

武溪水,清清然,静静也,映照万物;桥上风,轻轻然,柔柔也,清爽舒畅。

所长苏漳平曾说:“水清至水静,乃至水能因‘和’而包容万物之灵*;风轻使风柔,乃使风能以‘和’舒散身体之疲劳与心中之郁闷。以‘和’温暖人心,人心暖,亦感世界,自然充满温情;亲密人群,因‘和’美化社会,社会美,亦感世界,自然充满和谐”。这句话便深刻体现了中山派出所以“和”为本的警*文化。

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着良好文化背景的中山派出所,自年初起,便按照“情暖古镇警营,共建和谐家园”的思路,致力构建警营特色文化,让古镇的百家姓文化、客家文化与公安特色文化巧妙结合,并在“水文化”的启示下,提出和创建了中山派出所以“和”文化为特色的警营文化品牌。

水之和、风之和、盾之和、以至万物之和,究其本质均可认为是在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人和,及人和思维催化之下所呈现出的祥和景象。“相公塔下弘扬无畏正气,永安桥边锻造忠诚警*”,这诗句如今已成了中山派出所颇具特色的“和”文化写照。

中山派出所虽建筑旧、场地小,却在有限的空间里科学巧妙地布置了大量警营“和”文化内容。初来之时,你的目光定会被该处众多引导牌、墙报的警训警言与古训古言所吸引。这些文字处处体现警营精神与文化,与古朴优美的古镇风貌和谐统一,成为一道靓丽且别致的风景。

迈入中山派出所大门,扑面而来的文化墙让人赏心悦目。文化长廊充分运用了百家姓古镇文化元素,红色线条勾勒出蒸腾的雾气、空蒙的山色、平桥翠柳、迎恩门、老街、古民居、十里竹林等景点,或疏或密、或浓或淡,在云雾开合之间栩栩如生。

整栋办公大楼的设计古色古香、简约大气。步入楼内,随处可见装裱着的有关廉*、敬业和奉献的字画、公安的制度和廉*标识,既严肃又不失柔和。步步入堂,处处警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大楼里的内墙上,悬挂有诸多由当代名流题写的“和谐文化”主题匾额,浓墨重彩,极富美感;在二楼设置的警员心理舒缓室里,内设有书法台、音乐台、图书柜、休闲椅、茶饮区等怡情、休闲设施,警员的日常的工作分外紧张,心理若出现亚健康状态,可在此处练习书法、翻阅书籍、欣赏音乐,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在会议室后墙置有一面荣誉墙,墙上挂满了各式鲜艳的奖牌和彪炳卓著功勋的奖状,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的同时,亦让人感动和震撼,因为这些不仅是奖状和荣誉,更是中山派出所全部警员一直以来敬业和奉献的足迹。

从三楼走廊,举目远望,一览坪地,你会发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这大坪地既可充当临时停车场,又是羽毛球、乒乓球场,每个边角都充分地得到了利用,并恰到好处地装置了各类健身器材,真正达到了一地多用、科学利用。

(二)一“屋家”之和

中山派出所在不足一千平方米的空间里,竭力为干警营造家一样温馨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民警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中山派出所是一类所,但只有民警3人,辅警8人,管辖了11个行*村,2万人口,职能多、要求高、范围广、风险大,每个警员都被分派了多种职能分工,日常工作都非常辛苦。该所“和”文化的建设,就是想通过营造了一个“家”的和睦氛围,打造一个简洁、舒适、温馨的警营环境,由此来增强警员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走出贫穷的通途,浓厚学习氛围是创造“屋家人”团结向上的有效途径。“读书肯用功,茅寮屋里出相公”、“要想食肉就养猪,要想出息就读书”、“养崽唔读书,当只瞎眼珠”。警所的古训牌用通俗易懂的客家俚语,潜移默化地鼓励干警热爱学习,形成学习观念和行为习惯,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开拓创新的能力,迎接社会急剧变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挑战。

47岁的民警曾令华对“和”文化打造感触很深。他说:“工作步调齐了,这才是一家人和睦的基础。现在我们警营官尊重兵,兵尊重官,很和谐。个人也没有压抑感,工作很投入”。作为老民警,曾令华从今年5月份调中山所后,眼看警所的辅警普遍文化程度低,工作步伐有时会跟不上,他就不厌其烦地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教,手把手地教。现在辅警工作热情,积极性极高,这都是和警营文化分不开的。

一座警营就是一个家。客家人支撑家的精神内核就是“孝”,实际与儒家思想同出一辙。

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一个字“仁”,即仁者爱人。孝悌是仁的根本,家是国的根本,而家的根本在于自身。客家文化十分注重自身的和气,“勤劳不受穷,团结不受欺”、“一家唔和人会欺,公婆唔和人会恋”、“兄弟和好土变金,子嫂和好家业兴”,警所就是用这些一读就懂的俗语来劝勉大家团结和气。

这个像“屋家人”一样的警所有一个女协警,名叫石珍玉,是户藉协管员,在警所工作近20年了。今年6月初,医院检查,发现喉咙长了息肉,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警局依规定给她批了7天假。手术期间,同事们都非常关心她的病情,相继探望慰问,这让石珍玉非常感动。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在手术后的第四天,就返回警所上班了!她虽然因术后说不出话,只能微笑着向大家招手。全所人家人般的关怀感动了她,她爱岗敬业的小举动却感动了全所人……

不管是民警、辅警还是协警,都是中山派出所的一员,头顶着的是一样闪耀着光芒的警徽,穿着的是一样笔挺神圣的警服,心中树立着是同样执法为民的理念。他们通过自己默默无闻、辛勤而努力的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就是警*文化的意义所在。

苏漳平所长是全所最年轻而职位最高的民警,4月份从刑侦队调来中山所工作,这是他第二次来中山就职。所里的警察对这位“小老弟”不仅亲,还很敬。他为人谦虑、好学、向进,从不搞“一言堂”,所里的大事小事都与大家商量着做,商量着处理。讲起中山所警员之间的关系,都说:大家就如同一家人一样,就是“屋家人”。

“家”的和谐,是热情、温暖、忠厚、理解、关爱的代名词。“家和”往往看不到惊天动地的英雄行为,却是以成员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细节构成。它体现的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内涵丰富、互相促进、平衡共赢的价值取向。它以一份沉静,以一种淡泊,以一份宽容,以一种中庸,以一份诚挚,以一种礼让,以一份信任,以一种祥和,以一份与人为善来搭建和谐的“屋家”,这一“屋家”的人就有一种凝聚力,形成战斗力。

(三)三角桌之和

回首往事,中山镇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镇。

据文献记载,明朝开国后自京师至郡县设卫所,洪武二十四年()中山设武平千户所并筑老城。史载由头为,当年武平一带草寇叛逆,朱元璋下令平乱,派18位武将率兵征讨,草寇驱散,朱元璋遂命出征*士就地屯田垦荒,并扼制粤赣,在三省边际钉下了个楔子。至清嘉庆十九年(),于老城东北筑新城,清顺治十四年()改名武平所,*队编制沿用地方名,简称“武所”,武所一直以来都是闽粤赣三省边界的一处*事要地,守护着一个大三角地域的和平。如今,武所历多年沧桑,风韵犹存。今天,和谐平安的武所古镇所存的武装驻地仅为——中山派出所。

中山派出所秉承武所文功武治的古色*事文化,创造性地设置了调解室的三角桌“和”文化。

调解室的中间是一张特制的三角形调解桌,左、右面墙上各挂一帧“和为贵”、“调百姓之难、解群众之忧”的字幅,字体轻盈优雅,而正面墙上大圆形的单个“和”字,字体简单大方圆润稳重,从三面墙字体形成的对照,可窥见派出所颇具深意的“和”文化的缩影。

众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体现了派出所维护一方稳定,保护一方平安的坚强信念。三条边可视为“三维”。如果把人类社会的一维看成是“生存”,那么二维就是“发展”,三维就是“成长”。还可更详细一点的描述是:若人类社会的一维是“已存在的”,那么二维就是“无序发展”,三维应是“有秩序的成长”。

苏所长则是这样解释三边三维的。他说:“安全、享受是一维,规范、法律、道德这些可看成二维,那么成长、文化归入三维部分。”年轻辅警谢皓进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三角寓意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要相互支持、理解,才能达到有机统一,屹立不倒。”

可笔者通过一天的采访后,更直观地解释了三角调解桌,即:双方当事人与调解员坐到这张桌后,分坐三个斜面,都没有了正面的对立和抗拒,自然就和了!

就在前不久的6月份,武溪村的“单只佬”孙某与同村的妇女潘某发生了一起附带民事的刑事案件。

起因很简单,与很多农村纠纷相似,即因琐事而起冲突。6月初,孙某从外地打工回到村里,当听到本村的同宗媳妇潘某对他以话戏谑时,本来在外就已负气的孙某,回到孤伶伶的家中更是心烦意乱,便骂了潘某,引起吵架。结果双方打了起来。孙某一时性起,用木棍打了潘某一棍。经验伤,潘某伤势为轻伤,案件上升为刑事案件。按程序,对刑事案件的处理,派出所上交就可以,也落得轻松。但所里的上上下下都对工作极端负责,重视每一件案件的处理。认为处理既要合法,又要尽可能合情,百姓的事无小事,只要是中山人民的事就关自己的事,这样才能维护地方长久的和谐稳定。

当时孙某也知道因一时的气恼、冲动而犯下了罪,认错态度很好。但光棍一个,身上几无积蓄。在处理赔偿费时,派出所考虑到当事人双方都穷,而受害方兄弟多,比较强势,在村里有一定影响能力,赔偿金定在“一方既要出得起,另一方又要接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难点也就是重点,派出所首先教育孙某,引导说:人都是通情达礼的,只要认识态度到位,礼节到位,赔偿的钱就不一定要很多。然后主动与武溪村“两委”沟通,又寻找到与受害人关系密切的中间人出面做工作,通过三四次的调解,终于在民事赔偿的处理上达到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教导员赖国旺说,昔日王阳明在武平平乱时留下过这样的古训,“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只要当事人真心改过,调解时派出所都会付出最大努力,尽可能降低双方的伤害,给他们创造回归初心,回归和睦的最大空间。

就武溪村孙某一案,在外理好附带民事纠纷后,派出所据孙某的认罪表现及为他今后的生活出路考虑,又向上级申请,争取了取保候审的处理。

现在,孙某与潘某的一家都认识到各自的错误,达成了谅解,重归和睦友好。

中山派出所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积极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增强服务人民思想意识,设立预约台,加大警务公开力度,对办事制度、程序、时限、标准公开,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公开当月案件查处结果,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杜绝了“冷、硬、横、推”现象。用苏漳平所长的话说,“处理任何事,凡是要快,不可慢,慢半拍也不好。”近年来,中山派出所出警快,办事快,把问题都处理在萌芽状态,排查、调处不安定因素,处理的案件当事人不反弹,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平安,警民关系和谐融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四)百家姓之和

据民国《武平县志》记载,明朝有35姓*籍调住武所。其中,来自江西的就有17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丰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张氏,王、丘、艾、李、余、车、吴、周、许、舒、程、邬、董、刘、洪等15姓均来自抚州。

顺治年间,清*南下,周边各县望风而降,唯武所*民据城拼死抵抗。一年多时间,清兵三次屠城,使中山姓氏不减反增。清*府广召流民,逃难的居民也纷纷回迁定居,至此,中山三个村落,人不愈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多个姓氏人家,并自清朝以来一直廷续至今。这一文化奇观在全国各地乡镇绝无仅有,备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