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胃肠息肉?有什么危害?
胃肠息肉指的就是胃部以及十二指肠以及大肠小肠的各种消化道部位出现的一种赘生物。多是胃肠道系统由于炎性刺激而产生的,在胃肠道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
胃肠息肉的危害:
胃肠息肉分别是胃息肉和肠息肉,这两种疾病对人体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便秘便血、腹部闷胀不适、胃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的部分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可形成肿瘤,部分息肉为癌前病变。
02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胃部长时间的炎性刺激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这些刺激在经过长时间的侵袭胃部之后,容易导致胃部引起增生,从而导致息肉;
★长期服用抑酸药
有些病人需要长期口服抑酸剂,这种情况下胃酸分泌减少,会导致胃底腺增生,增加胃酸分泌,就会出现胃底腺息肉;
★遗传的因素
有些多发性息肉与基因异常变异有关,这种情况下胃、小肠和结肠上面都会发生息肉,比如父母有息肉,孩子得息肉的几率也会比较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与饮食相关
比如饮酒、吸烟或者吃辛辣食物刺激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03为什么会长大肠息肉?
☆长期腹泻
在临床当中发现很多患者的肠道黏膜比较容易过敏或者是本身存在慢性肠炎,在平时饮食上不注意,饮酒、吃海鲜、吃生冷食物、吃辣椒或油腻食物就容易腹泻,有些病人还会没有原因的出现腹泻,这往往就会导致肠道黏膜病变而让息肉生长。
☆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息肉的发生与患者本身的基因突变、遗传性体质有密切关系,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自己的后代子女,并且在遗传机会上没性别差异,男女是均等的遗传几率。
☆炎性刺激
有些患者的直肠黏膜发生息肉,主要是因为本身存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到局部的肠粘膜,从而导致肠黏膜出现了息肉状肉芽肿。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很大的关联,专家认为进入肠道内的细菌与胆酸等物质相互作用,也可能是腺瘤性息肉生长、形成的基础。而如果一个人的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就非常容易导致形成结、直肠息肉,也就是说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物质的含量。
☆长期便秘
便秘的患者也可能发生直肠息肉,因为这些患者排便时间延长,经常是表现为几天排便一次,因为患者的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出现的*素也会导致肠黏膜出生长息肉。另外,便秘患者多有服用市场上卖的通便药多含有蒽醌类成分,抑制细胞调亡,还可能导致DNA变异,促进肠道息肉形成。
04怎么预防胃肠息肉?
¤保持乐观,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不要吃过多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
¤有胃癌、结肠癌家庭史等高危因素,应该在50岁或更早开始定期内镜筛查。
¤加强体育锻炼
05怎么治疗胃肠息肉?
一般不需要开刀,胃肠镜下即可完成。
对于胃肠息肉的治疗,一般临床上可以建议给予胃镜下或者肠镜下息肉切除。对于一些比较小的息肉,0.3-0.5cm以下的息肉,建议继续临床观察,不需给予特殊治疗,一般我们建议1.5-2年左右复查胃肠镜。对比较大的息肉,0.5cm以上或在1cm左右,特别是肠道息肉,一般建议给肠镜下的息肉切除。
一般较小的(直径<5mm),在行胃肠镜检查时,医生会直接用活检钳钳取。见下图:
氩·气·喷·凝·术
1、发现息肉2、氩气喷凝3、凝血、结痂
热·活·检·钳·电·凝·钳·除·术
1、发现息肉2、热活检钳夹住息肉3、钳除息肉
圈·套·器·电·切·术
1、发现息肉2、圈套器套扎息肉基底部3、息肉切除后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
1、发现息肉2、于息肉基底部注射3、圈套器套扎息肉基底部
4、息肉切除术后5、钛夹夹闭创面
医院胃肠镜中心
50㎡独立的内窥镜清洗消*室,胃镜、肠镜内镜分离清洗
专业的MQX系列全自动内窥镜洗消追溯系统
预约--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