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很多人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为什么会得大肠息肉?肠息肉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切呢?
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
今天我给大家普及一下肠息肉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大肠息肉?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
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
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