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息肉大隐患,请善待肠道,尤其是这5类人 [复制链接]

1#

八成肠癌早期可能只是个息肉

年中国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年新发病例52万人,年死亡人数24.8万人。已成为高发肿瘤之一。研究发现80%~90%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产生的,从息肉到癌症,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10年,甚至二三十年。预防结直肠癌,一定要重视肠道息肉的筛查,发现息肉不要存侥幸心理,一定要趁早治疗。

这5类人需谨防肠道息肉

部分肠息肉患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稀便、便血和黏液等,也可有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

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门者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少数患者甚至有腹部闷胀不适或隐痛症状。然而,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明显临床症状。

以下人群是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45岁以上人群;

有多发性肠息肉家族史;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

存在容易引发肠息肉的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血吸虫病等;

肠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的人。这是因为肠息肉复发率较高,即使切除也应定期复查。

医生教你降低息肉恶变风险

近50%的大肠癌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控制体重和运动锻炼进行预防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息肉恶变。

1

避免“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

“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

建议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红肉;

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增加绿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

注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菌类、鲜豆类、笋类;

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2

保持排便通畅

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可持续刺激直肠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久之可能引发肠息肉。

便秘患者可以通过每天定时蹲便,来培养排便习惯,久了会形成条件反射,到了时间就会产生便意,胃肠道也会出现推进性的蠕动。

另外,上厕所最好不要带手机,无论蹲厕、坐便,如厕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有便秘的人不宜超过10分钟。

3

尽量避免久坐

多项研究发现,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结肠癌一半以上死亡风险,而运动是证据级别最高的健康生活方式。

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每隔40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每周运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慢跑、游泳、健步走都是不错的方式。

4

摄入足够的水分

建议养成晨起喝杯温水(~毫升)的习惯,成年人每天饮水不应少于1毫升,有助促进肠道蠕动。

5

过点“苦”日子

预防肠癌,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推荐了一个方法:饮食不妨“苦”一点,守住“鲜、野、淡、杂”四字诀。

“鲜”指多吃新鲜食品;

“野”指吃天然蔬果;

“淡”就是少盐少油少肉;

“杂”则是吃尽可能多的食物,不偏食。

降低息肉恶变风险关键在早筛早诊

早期癌多无任何症状,有症状时大多已发展为中晚期。以息肉为例,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

所以,只能通过定期筛查才能发现。如果尽早发现并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目前,主要肠道疾病筛查的手段主要包括:

粪便隐血试验:这是快速、价廉、无创、易操作的方式,也是目前大肠癌筛查中使用最广泛的一项实验,实在显微镜下查找粪便中的血,敏感性较低。

肠镜检查:这是诊断大肠癌和癌前病变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是大肠癌诊断的“金标准”。美国癌症学会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5年需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肛门指诊:这是大肠癌最简单、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之一,约有8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诊发现。

S9基因结直肠癌筛查:是《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推荐的结直肠癌早筛方法。该检测方法无需前期准备,检测没有创伤和痛苦,并且采样方便,只需一管血,不插管、不受罪、更安全、更舒适。

S9基因结直肠癌筛查原理揭秘:人在患结直肠癌时,肠癌特异性标志物甲基化的Septin9基因片段,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S9基因检测方法,可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肠癌特异性标志物就能判断受检者当前是否可能患结直肠癌。

小小息肉大隐患

重视肠道健康趁早筛查

发现息肉不侥幸,早治疗早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