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58岁,5年割了3次肠道息肉,2年后确诊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皮肤病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6.html
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因其起病隐匿,早期病变常不典型,患者就诊时多为疾病中晚期,治疗效果也大都不理想。

因此我们反复强调定期检查、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但是王先生的病例却让人产生怀疑,定期检查,割除息肉,真的就不会发生癌变了吗?

58岁,5年来割了3次肠息肉,2年后却发展成肠癌晚期!

今年58岁的王先生早在年医院就诊时查出了大肠息肉,由于进一步检查确定息肉类型为腺瘤性且王先生自身爱好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饮食,所以医生评估该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较大,于是王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切除了该息肉。

术后医生叮嘱王先生定时复查、清淡饮食,可这要求对于有着几十年大鱼大肉饮食习惯的王先生来说根本实现不了,这不,刚出院两天就又开始大鱼大肉了。

之后,王先生在年以及年先后又接受了两次息肉割除手术。5年里割了3次息肉,息肉类型都是腺瘤性的,自己除了简单的腹痛腹泻,其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出现,家人也没有太担心,这下王先生饮食上更放肆了,餐餐几乎都是肉类……期间持续出现了腹痛、腹泻、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王先生也没在意。

直到今年5月份,王先生持续出现了一周的大便潜血,甚至鲜血便的情况,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已经是肠癌晚期了。由于问诊太晚,王先生于8月份离世。

问题出在哪?5年内割了3次息肉,为何还会发展到晚期?其实还是在于王先生不遵医嘱,饮食习惯不改反而更加“不合格”,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

那么,大肠息肉究竟是什么呢?

大肠息肉是泛指自结直肠黏膜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病率约为40%,病理学分型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其他(化生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高,属于癌前病变。

发生肠道息肉的原因

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通常与年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发生部位及数量、遗传因素等相关。息肉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其复发又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组织学类型、年龄、饮食习惯、肥胖、胆系疾病等有密切联系。

.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2.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

4.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而诱发息肉。

5.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6.饮食性因素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很明显,王先生几十年里几乎不食用蔬菜瓜果的饮食习惯从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肠息肉的出现。

在此,*大夫强调,一旦发现大肠息肉的存在,要严格遵医嘱接受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平衡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腺瘤性息肉25%~35%的危险率,例如蔬菜、干果、糙米、豆类是大肠息肉的保护性因素,在调整肉类饮食后,每周至少3次饮食豆类可降低33%的危险率,食用糙米每周次可降低40%。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文章推荐

服用他汀0年,58岁王叔突发肾衰竭死亡!至少犯了3个重大错误

90岁的老人常喝这种茶,一年后血管年轻0岁,还能护心脏、降三高

60岁大妈被查出肠癌,追悔莫及!半年前就发现,她的错很多人在犯

点“在看”明天风和日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