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8月30日,随着一例贲门息肉合并升结肠息肉的患者在我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利用内镜下EMR(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技术顺利摘除,宣告我院开展的又一项新技术走向成熟,避医院诊治的麻烦,减轻了患者住院费用。
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腹痛、腹胀2年,加重1月”而入院。入院前患者于年08月06日在我院门诊行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同时存在贲门息肉和升结肠息肉,贲门息肉长约1.5cm,宽基地,升结肠息肉约0.8*0.6cm。在浙大二院帮扶专家严蕙蕙博士的指导和麻醉医师的邰昌和的支持下,我院消化内科医师尹全会在全麻下经内镜为患者进行了胃肠道息肉联合EMR摘除术: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抬起征阳性,再以圈套器圈住基底部后通以高频电流分次凝、切后把息肉摘除,并以钛夹夹闭创面,防止出血。此例中贲门部位操作空间较胃腔狭小,息肉相对较长,圈套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反复调试合适的操作位置;升结肠息肉处于两个较近的肠瓣之间,操作过程中通过变化体位、反复调试方向完成。术后患者无腹痛、腹胀,无血便、黑便,恢复良好,于术后第二天痊愈出院。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粘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若长期任其发展,很容易癌变。小于0.5cm的息肉予以活检钳钳除,大于0.5cm的息肉可以考虑内镜下摘除,相较于手术治疗,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天数少、费用低,是胃肠道肿瘤的有效预防措施。
我院消化内科在浙大二院帮扶专家们连续2年多的带领下,已经熟练掌握胃肠镜检查技术,并先后开展了食道异物取出术、食管乳头状瘤摘除术、食管息肉摘除术,胃息肉摘除术、消化道止血术等多项新技术。此例胃肠息肉联合摘除术不仅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佳而且术后患者恢复很快,我院在内镜技术上已经有了自我造血能力,为消化内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