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polyp),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表现多见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从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息肉喜欢生长的地方。医生按照息肉生长的地方为他们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肠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长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叫“多发性息肉”。消化道的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结肠息肉最为常见;次之为胃息肉;食管、十二指肠及小肠息肉相对少见。过去,由于检测手段不够,往往不能早期发现,以致于许多病例并发癌、出血等并发症才得以发现。消化道息肉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其生长过程很缓慢,像肠道息肉10—15年才可能转为肠癌,从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治疗。目前,医院内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结肠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而无需手术治疗。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直径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夹除,既去除了病变又留取了病理。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认识消化道息肉
医院为大家带来部分病例展示
病例一、正常大肠的内镜表现
正常的肠道粘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无充血、水肿,无占位性病变。
病例二:重度溃疡性结直肠炎
肠镜下表现为距肛门20cm以下乙状结肠及直肠可见连续性的溃疡及糜烂,伴有脓苔,粘膜呈颗粒样改变,质脆触之易出血。病理结果符合溃疡性结肠炎。
病例三:乙状结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治疗
乙状结肠息肉,大小约0.8cm×0.8cm,亚蒂,球形。经内镜下高频电治疗。病理诊断:管状腺瘤I~II级。
病例四:升结肠息肉内镜EMR术
患者既往有息肉病史。检查中发现升结肠息肉。息肉大小1.2cm×1.2cm,分叶状,亚蒂。内镜下行高频电粘膜切除术(EMR)。
胃肠息肉患者要注意哪些?
胃肠息肉的复发率还是很高的,约三分之一的大肠息肉属于多发性,所以在息肉摘除后,很有可能在别的部位再长。胃肠息肉的生长情况如同草地上的杂草,尽管可以将肉眼看到的息肉剔除干净,但由于土壤环境和杂草生长的原因未改变,所以息肉极有可能再次滋生。因此,曾患有胃肠息肉病史者都应定期复查。饮食方面,胃肠息肉患者也要多注意,食用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增加对胃肠道的负担,容易导致复发。息肉患者应清淡饮食,保持大便的柔软,减轻胃肠负担;增强锻炼,肥胖者和血脂水平较高者息肉发病和复发率可能都高于常人。另外,大肠息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许多家族出现聚集现象。因此对于可能携带息肉家族遗传基因的患者,更容易复发,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医院提醒您:若发现胃肠息肉,我们要高度的警惕和定期的复查,尤其对于恶性程度高的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息肉、高级上皮瘤变、锯齿状腺瘤,更需要密切的跟踪复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的消化道癌症发病率连年上升,许多癌症患者未能早期发现及时诊疗,延误了病情。而息肉是导致消化道癌症的一个重要病因。因此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