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很常见,究竟只是饮食和受凉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还是和肠息肉有关?肠息肉和肠癌又有什么关系?没有症状也要做肠镜检查吗?近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吴万桂做客国内知名健康类电视节目《约见名医》,解答观众关于肠息肉和肠镜检查的疑问。
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吴万桂(左)在演播室
吴万桂主任提示,肠息肉的发病原因跟家族遗传、长期的炎症刺激、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尤其是饮食,高膳食纤维摄入不够;红肉(猪肉、羊肉、牛肉等)、加工肉类(熏制、腌制肉类)摄入过多;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等,都可能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
“我们出生的时候,其实已经决定了有没有遗传到肠息肉的基因,这个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来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以及预防肠息肉摘除术后的复发。”吴万桂主任表示,肠癌与肠息肉是有关系的,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性、增生性、炎性和错构瘤性,而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恶变几率非常高,它发展成癌大约需要5-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尽早干预可以减少癌变的几率,提高预后。而定期的肠镜检查就是最好的干预方式。
没有症状需不需要做肠镜检查?
吴万桂主任分享了两个案例。
案例1
李先生,45岁中年男性,就诊时主诉腹痛难忍,询问病史得知两天前吃了路边大排档的海鲜,次日开始肚子疼还干呕,之后出现呕吐,肚子也越来越疼、越来越胀。乍一看,李先生的症状类似急性胃肠炎,很多人吃完火锅、麻辣烫、海鲜烧烤之后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但李先生并没有出现腹泻,相反,他已经两天没有排便,也不排气,这就可能是出现肠梗阻了,腹部X光片结果证实了医生的判断。经过检查,医生在他的肠子里发现了一个大息肉,把肠子“堵”死了。这个息肉已经生长5年以上,但李先生一直没有发现,息肉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提示是“腺瘤”,属于癌前病变。
案例2
张先生,40岁中年男性,几个月前开始出现便血,呈鲜红色。因为没有其他不适,张先生认为只是“痔疮”,便自行购买“痔疮膏”,涂了以后效果是有的,过了两天就不出血了,可是再过了几天又出血,如此反复了半年。后来出现头晕,走路胸闷、医院,一查已经出现了贫血。为了排查贫血的原因,他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做了肠镜检查,发现痔疮确实是有的,但是造成出血的真正原因,是直肠有一个大息肉,肠镜进去的时候,息肉还在出血。切除下来的息肉经过病理检查,证实已经癌变了。
吴万桂主任表示,“早期肠息肉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出现症状时一般都到了息肉比较大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是癌前病变,也可能已经癌变。”
所以,出现症状时再去做肠镜,可能已经晚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肠癌预后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推荐即使是没有症状的人也应该定期筛查。“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在40-74岁之间,推荐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而对于高危人群,一级亲属里有2个以上家属患过结直肠癌或1个家属确诊年龄60岁的,建议从40岁开始,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腺瘤性息肉综合征的,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即使没有症状;另外有家族遗传性息肉病的,建议从20-25岁开始就要每两年查一次,40岁以后每年查一次。”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答案是肯定的。一般来说,息肉比较大,已经引起不适症状时,必须要切除。但还有很多人是在体检时意外发现的息肉,可能还处于早期,没有不适症状,息肉也不大(小于1公分),也是需要切除的,因为腺瘤性的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尽早切除可以预防癌变。很多人听说要做小手术,感觉会很痛苦,其实肠镜下切除息肉时一般感觉不到疼痛,因为肠道的神经和皮肤的神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对切割不敏感。当然,如果感觉害怕的话可以选择无痛肠镜,“睡一觉”就好了,醒来之后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在做肠镜检查的时候,如果医生看到肠壁上有比较小的息肉,一般当场就直接取出来了,但如果息肉稍大(0.6公分以上),就需要住院切除。
肠镜下切除息肉后的伤口不需要缝合,一般是采用钛夹把伤口两边的正常粘膜夹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钛夹,前端只有1厘米左右,可以通过手柄的伸缩来控制它的开合,通过伤口的大小调节开合的大小
如果伤口特别大,可以用3-5个钛夹,沿着伤口的方向和它垂直,同时排成一排把伤口固定住,钛夹就像是外科的缝合针一样。伤口愈合后,肠壁变得平整光滑,一般2-3周的时间,夹子就会和疤一起自行脱落,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专家简介
吴万桂
副主任医师
医院消化内科
出诊时间
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工作十余年,对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的操作及诊断,擅长胃息肉、结肠息肉、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擅长超声内镜的诊治(粘膜下肿瘤、早癌等)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