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一院第一分院
疾病与健康管理部
胃息肉,需要治疗吗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病,早期较小胃息肉是没有症状的,患者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胃肠钡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在少数情况下,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极少见。
患者在被查出胃息肉后,
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会不会癌变”?
那么胃息肉究竟是怎么回事?
会不会癌变?需不需要治疗呢?
1
息肉是怎么发生的?
目前,对胃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是由于胃内感染和损伤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的患者息肉可完全消退。
2.腺瘤性息肉则可能是由于外界或环境因素改变而导致多个基因改变造成的。
3.家族性息肉有家族史或遗传可能。
4.反流的胆汁、刺激性饮食等因素长期刺激胃粘膜可发生息肉。
5.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也会刺激息肉产生。
2
胃息肉癌变
几率有多大?
胃息肉是一种公认的胃癌癌前期病变。据统计,约有1-5%的胃镜受检者中可发现息肉,其中约80%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约20%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低,约为0-5%;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相对较高,一般在25-50%之间,甚有高达66.5%的报告。
那么,哪种情况下的息肉需要特别注意呢?1.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要高度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2.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而宽基广蒂的息肉癌变可能更高;4.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通常比单个息肉高。
一般来说,所有类型的息肉,一经发现,都建议取活检,做活检的目的就是通过为了了解息肉的病理类型,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
如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也可先定期监测。通常建议50岁以上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生长状况,如没有长大和增多倾向,则可继续观察;如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并且,此类息肉最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以免切漏。
3
怎么切除胃息肉?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体积较小的息肉,可以在内窥镜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电灼、激光来治疗,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但对于那些数量较多、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在内窥镜下切除有困难,且切漏可能性大,仍需腹腔镜或外科手术治疗以绝后患。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胃息肉即使切除后,还需定期内镜复查,建议1-2年一次胃镜复查,以及早发现有无复发。
往期精彩
科普1周年,这些排名前10的好文您都看了吗?
低头玩手机对女性伤害更大!5个动作拯救“僵硬脖”
弹力袜,改善静脉曲张的“神器”
细胞和心脏一起拜托你:口渴时更要慢点喝水
供稿:谷静重医一院第一分院老年科
重医一院第一分院疾病与健康管理部
重医一院第一分院(重医院、重庆市干部保健研究所)是一所集干部保健、医疗、教学、科研医院。医院现已有30多年的干部保健工作经验,同时也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为适应健康服务的新需求,实现由“治病”向“防病”,由“被动就医”向“主动健康”的服务理念和模式转型,医院先后派出数十名医护人员进行国家健康管理师及心理咨询师培训,逐步完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率先在重庆市开展省部级及厅局级干部个性化、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重医一院第一分院疾病与健康管理部将通过健康管理平台、慢病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多学科名医会诊、住院治疗、医学康复等一体化、个性化服务,创建重医一院第一分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和服务标准,打造国内一流的健康管理示范平台。
联系方式:,()
呵护健康至诚至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