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息肉,该不该摘除 [复制链接]

1#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

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

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镜下的息肉(图片来源:YouandColonoscopy)

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

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2.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3.年龄大于50岁;

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

建议这些人要注意进行肠镜检查,或者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粪便DNA检测等,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

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长安心?正是一款可以准确解读粪便中基因异常改变(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的大肠癌检测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患者的肠癌病变情况,有希望将肠癌阻断在早期阶段,从而达到预防和根治肠癌的目的。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3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取出息肉(图片来源:YouandColonoscopy)

息肉发展成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

广基性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

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息肉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本文来源: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往期回顾1.男人早晨常做这事,更易患癌!2.癌症饮食10大真相,19个建议!告诉你如何吃更能抗癌3.漫画科普

及时发现息肉,熄灭早期癌症4.检查出这9种病,其实基本不用治!纯属自己吓自己…5.喝咖啡真的能预防结直肠癌吗?真相来了……6.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半年!医生曝光的原因为所有人敲响警钟!——本期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