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580349.html一、概述:
“胃癌四角”即为胃癌发生部位的背景粘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肉眼形态分型与组织类型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及不同的背景粘膜发生的胃癌,不管是肉眼形态还是组织类型都有其内在的对应关系。
根据胃癌发生的背景粘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及内镜下所见的胃癌肉眼分型,能准确的推测胃癌的组织类型。
1、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发生胃底腺型胃癌(多发生于胃固有粘膜背景,隆起或凹陷)褪色调印戒细胞癌(多发生于中间带,表现为白色平坦或浅凹陷)胃食管连接部癌(多为管状腺瘤,表现为隆起或凹陷)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同色调或*色调SMT样表现,表面有扩张伸展的血管)。
2、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不伴有萎缩肠化:在胃底腺区域,常见未分化型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
3、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伴有萎缩肠化:在肠化粘膜中,常见分化型胃癌和胃腺瘤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除菌后:幽门螺旋杆菌性胃炎及萎缩肠化明显减轻,常见分化型胃癌,亦可见未分化型胃癌
5、胃固有粘膜里多发生未分化型胃癌,常表现为凹陷型病变。
6、萎缩肠化粘膜多发生分化型胃癌,常表现为隆起型病变或者凹陷型病变。
二、胃内分三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
1、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粘膜:无感染胃黏膜(Hruninfectedgastricmucosa)=正常胃,迄今尚未感染的胃黏膜,是无萎缩、中性粒细胞浸润、肠上皮化生等组织学胃炎的状态。在内镜上,存在于黏膜上皮下的集合细静脉呈规则排列的微小红点,即胃体下部-胃角小弯可见RAC(regulararrangementofcollectingvenules,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其次,整个胃黏膜平滑、有光泽,胃内黏液的稠度非常低,胃体大弯的皱襞细小,呈直线走行。另外,胃内有时附带可见到胃底腺息肉、陈旧性出血斑附着、胃窦与胃体脊状发红。
胃底腺息肉。
脊状发红。
陈旧性出血。
2、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粘膜:Hp现感染黏膜(H.pylori-infectedgastricmucosa)=慢性活动性胃炎,现感染胃黏膜同时可见单核细胞浸润与中性粒细胞浸润,而且可见到慢性变化导致的固有胃腺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在内镜下,可见胃体胃底部的点状发红、弥漫性发红,以及伴随的RAC消失、萎缩(血管透见像、褪色黏膜)、皱襞异常(肿大、蛇行、消失)、黏膜肿胀、肠上皮化生、增生性息肉、*色瘤、鸡皮样(结节性改变)黏稠的白色浑浊的黏液等表现。尤其是菱缩性胃炎、化生性炎(肠上皮化生)皱肿大型胃炎、鸡皮样胃炎对胃癌高风险人群的诊断意义重大,要求能正确进行内镜诊断。
弥漫性发红。
点状发红。
萎缩。
肠化。
皱襞异常。
鸡皮样。
增生性息肉。
*色瘤。
3、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后的粘膜:既往感染(H.pyor-pastinfectedgastricmucosa)(除菌后或高度缩导致细菌自然消失)=慢性非活动性旹炎,除菌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快速消失,但多残留单核细胞浸润。内镜下可见到萎缩黏膜(血管透见像、黏膜褪色),胃体至胃底部的点状发红、弥漫性发红消失(部分甚至可再见到RAC),如萎缩界线不鲜明化、黏膜平滑有光泽,胃体大弯皱襞正常,则怀疑为既往感染状态。弥漫性发红消失,屡屡可导致胃体或窦的地图状发红反而明显。
萎缩。
地图样发红。
三、胃内分二种类型的背景粘膜:
1、胃固有粘膜:
即没有萎缩肠化的胃底腺粘膜、幽门腺粘膜和贲门腺粘膜。
2、萎缩肠化粘膜:
即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粘膜。
四、胃癌根据分化程度分两大类:
1、分化型癌
2、未分化型癌
四、胃癌的肉眼形态和分化程度相关:
1、隆起型:I型、IIa型,常见分化型癌
2、凹陷型:IIc、III型,常见未分化型癌。亦可见分化型癌。
五、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发生的胃癌分化形态不同:
1、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①、以胃体部一胃底部胃底腺粘膜为背景的癌常见扁平隆起样腺窝上皮型胃癌、树莓样腺窝上皮型胃癌、胃底腺型胃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
②、以幽门腺边界附近(中间带)的胃底腺粘膜为背景的胃癌见白色平坦或浅凹陷的纯印戒细胞癌。
③、幽门附近幽门腺背景的胃癌见伴边缘隆起的凹陷的高分化型管状腺癌。
④、食管胃交界处粘膜癌见食管胃连接处的癌。
2、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不伴萎缩肠化:在胃底腺区域,常见未分化型胃癌大于分化型胃癌,胃MALT淋巴瘤。
3、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伴有萎缩肠化:在肠化粘膜中,常见分化型胃癌大于未分化型胃癌,胃腺瘤。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除菌后:幽门螺旋杆菌性胃炎及萎缩肠化明显减轻,常见分化型胃癌,但在中间带区域可发现未分化型胃癌,表现为凹陷或者平坦型。
六、不同分化形态的胃癌发生的背景粘膜不同:
萎缩肠化黏膜多发生分化型胃癌,
胃固有腺黏膜(非萎缩性黏膜)多发生未分化型胃癌,
七、早期胃癌内镜筛查注意事项:
早期胃癌筛查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寻找,应该基于“不同的土壤孕育不同的种子”理念去寻找。在内镜筛查过程中,首先要综合评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幽门螺旋杆菌现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既往感染和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背景粘膜状态(胃固有粘膜或萎缩肠化粘膜),再以白光为主,辅以色素内镜如NBI等有目的的在不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和不同的背景粘膜中筛查可疑的病灶(隆起型、凹陷型,发红、发*或褪色),特别是在胃窦、胃角小弯及萎缩黏膜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