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息肉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评侯奖参赛作品差别掩盖程度差别掩盖水准
TUhjnbcbe - 2020/7/1 11:15:00

评侯奖参赛作品:差别掩盖程度,差别掩盖水准


《对影成三人》今天是成四人了。这次是在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评选现场,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伴随着今天侯奖三位大奖获得者的新鲜出炉,我们请来的了是第四届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评委,首先是著名的摄影家王征老师,也是这一次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评委;这位也同样都是这届的评委,著名的摄影家也是理论家顾铮老师;这是新朋友,刘立宏刘主任刘老师,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系主任,虽然这是第一次来录《对影》的节目,但是之前我们已经都是老朋友,很熟了。 今天我们刚刚把侯登科摄影奖评选评出来这三个重要的奖,评委们既兴奋又激动,想必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第四届的评选吧。 评侯奖参赛作品:差别掩盖程度,差别掩盖水准 蔡萌:我们下一个话题就是在评奖的过程中也发现整个,因为今天感觉很纠结,经过三轮的投票,最后大家的状态真是,这个过程非常好,现在回味一下这个过程充满着纠结、挣扎,每个评委内心的痛苦、抉择,我想最终投下神圣的一票,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我认为至少还是符合了当下代表一个现状,这代年轻人或者今天纪实摄影带有一点趋势或者方向性的,或者类型上区别的一个特点,我想可能在评选过程中,王老师跟刘老师二位其实几次提出来,觉得好像有一些,有很多人的作品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我想可能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投稿的摄影师他们特别想知道的,我不多说,请你们二位可以说一下。 王征:我要说的话有这么几个观点,过去我们说你拍什么、怎么拍,好像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两方面比较纠结的事,但是随着影像作为一种公共方式或者作为人们现代生活一种基本技能的时候,实际上拍什么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单向的采集某一点影像,我们真是很多的,恰恰影像,我们过去是影像奇缺的时代,自然要求鼓励更多的人去拍,系统地做一些东西,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现在影像泛滥的时代恰恰是鉴别,我经常说今天你看从一百多位里头在看的时候,有一些过于简单化了,他还是拿着一个题材,对影像本身使用简单的记录功能,有点儿说明文似的,不能进入所谓的文学表达,进入文学性,太概念了,而且这个东西的采集是累积式的,累积了许多东西,但是你觉得在摄影语言上没有任何贡献,没有思考,这是第一。 第二个问题,恰恰是你建立一个公共俗说,还是一个个人观察的观点,两个问题:比如说留守儿童、农民工欠薪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作为一个公共话语方式了,已经作为社会公共话语,而且有很多的阐释都很深刻,有些摄影者可能直接拿这些东西,按文所纪实的寻找这样的影像,这个影像当然也是需要的,但是有一个问题缺少自己对影像的判断和自己对题材的判断,乃至于对题材的陈述方式也不一样,甚至缺少深刻性。这个时候就以侯登科,比如他发现麦克,他对麦克的追踪,他对麦克的精神世界有所脱节,我们说影像各种采集方法都有。 还有这个我跟刘老师在评选当中在交流,之前也私下交流,可能真的是影像还应该切切实实在本体概念上要有所研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事物表征一个简单的转述,需要你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需要一个你在实用语言上的特点,起码我们来看,很多影像缺少一种基本的影像辨识能力,能够进入个人一种辨识,先不要说进入谁的辨识力,很拉开。 还有一个影像有一个大问题,整体的陌生化程度不够,似乎这种图式方式,这种图式方式都是大伙儿成立的,往往成为一种新套路,这个时候可能需要注意一些。刘老师说。 刘立宏:我是头一次参加这个评选,侯奖在来之前,最近这几年在全国的影响很大,水平一年比一年好,我这次来参加这个评选印象挺深,纪实摄影确实有纪实摄影的表达的感染力,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可能都会最后作为一个成熟的摄影家,都会有一个自己形成一个表达的语言,这次看了这些作品,刚才王征老师讲,在家里初步看一百多个摄影师光盘的时候,也有这个感受,这个感受更明显,好多摄影师选题非常好,但是没有形成视觉上的表达,这个和其他门类是一样的,这种主题和内容不是语言说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式地喊出来,还是应该落实在视觉的表达上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评侯奖参赛作品差别掩盖程度差别掩盖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