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18499.html顶级松茸,一定要在几点几点采摘,再在几个小时内送到餐桌方不破坏鲜美;搅拌肉末,一定要沿着顺时针搅拌,口感更好,逆时针就会破坏蛋白质结构;何为顺,何为逆,不都是人约定俗称的么。都是搅拌,想不通啊想不通,奥义太深,我参悟不透。有人说是“装神弄*”,倒不如换一个词——道家的精髓,玄乎其玄,围绕“本末有无”争论,“幽摊万类,不见形者也。”每个好像都很有道理,飘飘渺渺,云里雾里,琢磨不清。我们四川人的饮食,博大精深,其中自然而然也藏着一堆玄学。占着一个自贡井盐,四川人的盐就够吃好多辈子,出了名的重口味。但所有教你做回锅肉的师傅,在菜起锅的时候,都要加一句“盐少许”。说完勺子就伸到调料的盆儿里,几抖几抖,看是那么多量,约摸是够了,再抖到菜里搅拌。“少许”,万金油的两个字,对任何调料都适用。这就足够让人琢磨了,少许到底是多少,我的少和你的少又有什么区别?你说的少许,我吃了怎么还是咸了。抽象到头疼,大概约等于适量,可什么又是适量,6g还是7g?5克盐加在鸡豆花和一碗相同分量的火锅里,肯定也不一样。放多放少,一切随缘吧。每个人心头,其实都有杆秤。我一个朋友,之前在家里开的店里学着给素椒杂酱面打调料。他说,就那么几样调料,每样放多少也都告诉你,刚学的人打出来的调料,就是没有打了十多二年的老师傅好吃。至于其中的道理,朋友也讲不清楚。这,大概就是“按照一定比例调制”最大的魅惑所在。最近也正是做蒿蒿馍馍的时节,打粉子,是放7成的糯米3成的粳米,还是怎么着?比例不同,揉搓之后的形状、口感更是不同。吃火锅,好奇牛油、清油到底各放多少,还有其中的香料,每个是放多少,多放一块八角,是不是就破坏了比例?没有精确的数字,经验在其中占了极其重要的程度。这倒也符合传统文化中,长者为师的道理,毕竟“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还多”。只要好吃,其实怎么着都是好的,各个比例都有自己的妙处和爱好者。歪果仁是学不来这种无形有形的随意了。如果说“按照一定比例调制”还算委婉地藏着掖着,那祖传秘制酱料才是玄得让人哭笑不得。自卖自夸的店家往往还是说,之所以这么美味,就是因为加了自制的秘制调料。似乎哪家招牌上不写这两个字,就根本卖不脱。似乎,秘制就等于好。未必哦,就拿《舌尖3》中的煎饼果子来说,自家老人流传下来的秘方酱料,众多吃过者坦言,其实真的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吃。卖卤肉的要写是秘制卤料;自贡蘸水菜的蘸碟美味,也是秘制;就连电子科大后门卖烤鸡腿的,依旧用红底*字大言不惭地写上秘制二字。一个又一个老套的故事,从我爷爷的爷爷流传下来方子……什么称得上秘制?我在配方里面多放两颗冰糖,是不是也可以叫秘制了?莫名其妙。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吃货就是信这个邪。从前还没有你们那么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