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局限性隆起,长出小小的“肉疙瘩”,并向腔内突起的病变。目前发生原因不明,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且多出现在中年以后,50岁以后的人群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说起“息肉”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会警惕,但大家往往谈“癌”色变。殊不知,大肠息肉就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多数大肠息肉患者起病时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它们会默默无闻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
这种隐蔽性极强的特点,导致约80%~95%的结直肠癌直接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因此,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堪称最危险的“隐蔽杀手”。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最终将会酿成大祸。
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90%以上的肠息肉在初期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往往在其长大、癌变后才会出现不适症状,所以医生们又称之为“隐匿的杀手”。
如何发现大肠息肉?
医院普外科主任李成勇处了解到,对于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
研究显示,大肠癌高发年龄段为50岁以后,而息肉癌变需要5-15年时间。所以45岁前做第一次肠镜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可以发现还未来得及癌变的息肉。对于某些有家族史和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则应该提前到35岁。
在所有癌症当中,结直肠癌是最好预防的恶性肿瘤,只要能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将超过90%!
长了大肠息肉怎么办?
发现大肠里长了息肉,不必紧张,可行内镜下行息肉切除。医院普外科主任李成勇介绍,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此类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不用开刀,病人无痛苦,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但术后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予以对症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介绍
李成勇
副主任医师
医院普外科主任
专业擅长: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能娴熟应用EMR、ESD、RPH、HCPT等微创技术对各种肠道息肉、肠道腺瘤、肠道早癌、痔疮、肛周脓肿、复杂肛瘘、脱肛、肛旁汗腺炎等肛肠疾病进行诊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