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是一种长在胃或肠黏膜表面的突起乳头状组织。通俗来说,就是肠道或胃黏膜长了一些“小肉疙瘩”,形状有的像米粒、*豆,有的像小灯泡、小草莓等。
通常情况下,胃肠长息肉主要有3个原因:
1.炎症:肠道或胃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鼓了起来,就会形成炎症性息肉。
2.肿瘤:肿瘤导致黏膜腺体增生,从而形成肿瘤性息肉,长在结直肠部位的多是这种类型。
3.遗传:有些人患有多发性肠息肉,这可能和基因相关。
胃肠息肉初期善于伪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但生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就会露出真面目,比如肠息肉会导致便血,身体不明原因地消瘦、贫血;胃息肉长大后可能引起胃出血等。如果不引起重视,还可能恶变。
胃肠息肉爱找3类人
尽管胃肠息肉十分隐匿,但根据发病人群比例,还是能找到蛛丝马迹。以下3类人尤其要警惕:
有家族史,家里有直系亲属是胃肠息肉患者。
年龄超过45岁,建议每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长期喝浓茶烈酒、爱吃烧烤的人群,如果出现腹痛、腹部不适、恶心、黑便时,要及时进行内镜检查。
一部分息肉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更常见的是便血。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或伴有消瘦及排便习惯与大便形状改变,可能只是预警症状,并非一定被息肉“找上了门”。
我们的建议是:一般情况下,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与知名专家1对1交流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