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腺息肉是什么?与胃癌有关系吗?
胃底腺息肉是胃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息肉(占胃息肉的70%-90%),尤其在我国,其检出率年年攀升。顾名思义,胃底腺息肉是主要发生在胃底部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0.5厘米,扁平无蒂,表面光滑,可分为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和综合征型胃底腺息肉两种类型。▲胃底腺息肉,图源:日本胃肠内窥镜学会多数患者检查出的胃底腺息肉为散发性,发生癌变极为罕见,若有可疑征象,内镜医师可取活检行病理检查明确;散发型胃底腺息肉伴异型增生(一种癌前病变)的出现也较为少见(约1%),其大部分为轻度异型增生。日本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共纳入了1,名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胃底腺息肉的检出率为9.4%,其中,非胃癌患者的胃底腺息肉检出率为10.4%,而胃癌患者的胃底腺息肉检出率为0,他们进一步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胃底腺息肉与胃癌呈负相关[3]。▲图源:NIH美国开展的另一项多中心研究,共纳入了,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其结果同样显示胃底腺息肉与胃癌呈负相关。▲图源:NIH也就是说,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基本上不会得胃癌。这也是医生和李奶奶说她现在很安全的原因了。除了胃底腺息肉,胃息肉还有哪些常见的类型呢?1
胃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也是胃常见息肉类型(占胃息肉的17%)。这种息肉与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增生性息肉一般生长在胃窦部,而且常常多发。增生性息肉可恶变,但发生较少,约1%,是否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息肉恶变。根据美国相关研究数据显示,1%~20%的增生性息肉存在灶性异型增生,且当直径>1cm和有蒂时候风险会增加[2]。▲胃增生性息肉,图源:日本胃肠内窥镜学会2
腺瘤样息肉
腺瘤样息肉大约占胃息肉的0.69%,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发现,息肉一般是圆形的,可以有蒂,也有些扁平息肉,常单发,多见于胃窦部。腺瘤样息肉常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其癌变率很高,约8%至59%的息肉与胃癌有关,而且年龄越大,癌变风险越高。而且这种息肉的癌变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癌变率则在50%以上。因此发现后应尽早切除。▲正常胃(左)与有胃息肉的胃(右),图源:glsurgical
胃息肉需要治疗吗?
不同胃息肉治疗方法不同。年英国胃肠病学会指南建议:对于直径1cm或者有症状(例如出血、梗阻等)的胃息肉,应完全切除;
所有息肉均应行活体组织检查,并取其周围胃黏膜检查,发现有异型增生者须切除息肉;
胃底腺息肉无需切除;
若发现增生性息肉须行Hp检查并根治Hp;
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外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可能更高,须检查全胃黏膜,对异常黏膜进行活体组织检查。
年美国消化内镜协会指南建议:切除1cm的胃底腺息肉、0.5~1.0cm的增生性息肉、所有腺瘤样息肉;
所有单发息肉均应活体组织检查或切除;
多发息肉时应活体组织检查或切除最大者,并选取其他有代表性的息肉进行活体组织检查。
由于我国目前并未有统一的胃息肉治疗指南,同时西方国家的指南并非完全适合我国。此前有国内学者建议:60岁男性患者行息肉活体组织检查;
由于腺瘤样息肉好发于胃窦,应加强对胃窦部息肉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
发现胃小息肉时可先治疗胃炎,根治Hp感染后随访;
临床中是否有必要切除1cm的胃息肉,应结合息肉病理类型、临床特征及患者意愿后作出差异性的管理策略。
总的来说,体检中发现胃息肉,并不一定是胃癌,遵从医嘱即可。作为发现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最最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查方法——胃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十分关键,以下人群应及时做胃镜检查:年龄大于40岁,男女不限;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患者;
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
如希望判断自己的胃息肉是否为恶性,或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胃息肉治疗的方案,欢迎拨打热线--或添加